氟啶虫酰胺杀什么虫(稻飞虱来袭!推荐烯啶虫胺、吡蚜酮、呋虫胺、氟啶虫酰胺等农药产品)
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监测,受季风气候影响,7月中下旬以来,境外虫源迁入量增加,稻飞虱在西南、华南及江南稻区虫量显著高于上年。专家分析预测,8—9月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等病虫害的繁殖和迁飞扩散,对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稻区中晚稻生产构成较大成灾风险。
另据今年全国农技中心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,华南、西南、长江中下游稻区需重点防治褐飞虱。此外,也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、球孢白僵菌、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醚菊酯、烯啶虫胺、吡蚜酮、呋虫胺、氟啶虫酰胺、三氟苯嘧啶等高效、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。

在抗性方面,全国农技中心在全国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发现:
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大于2500倍),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8.0~62倍),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大于300倍),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11~548倍)。
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大于500倍)。
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(抗性倍数8.6~40倍)。
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抗性(抗性倍数大于40倍),由于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连续多年使用,使用量已从6克(按有效成分计算)提升到10克(按有效成分计算),田间防治效果已下降到80%左右,应引起重视。
褐飞虱种群除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,对烯啶虫胺、氟啶虫胺腈、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,对其它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。
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说,主要有两个层面,一是种子处理,二是飞虱发生期的药剂防治。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,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,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,应交替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、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,避免连续、单一用药。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、噻虫嗪、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,建议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、噻虫嗪、噻嗪酮防治褐飞虱;严格限制吡蚜酮、呋虫胺、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,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;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、烯啶虫胺等药剂,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。
另,据专家分析,8月中旬受台风“木兰”影响,华南、西南南部降雨偏多,有利于水稻“两迁”害虫的繁殖、迁飞和稻瘟病、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扩散流行。
暴雨和强风影响后的稻区,田间水层高、湿度大,植株伤口多,极有利于病害侵染流行,应重点预防细菌性条斑病、白叶枯病、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,以及稻瘟病、纹枯病等真菌性病害。灾后要抢晴抓早,立即喷施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,预防细菌性病害侵染和蔓延。田间出现叶瘟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以及纹枯病病株时,要同时施药预防。防治叶瘟可选用三环唑、春雷霉素、枯草芽孢杆菌、申嗪霉素、多抗霉素等药剂;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A、井冈·蜡芽菌、咪铜·氟环唑、多抗霉素等药剂。处于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的稻田,还要重点预防穗瘟、穗腐病、稻曲病等穗期病害。孕穗末期重点预防稻曲病和穗腐病,可选用井冈·蜡芽菌、肟菌·戊唑醇、咪铜·氟环唑、氟环唑等药剂;破口期重点预防穗颈瘟(用药同叶瘟防治),如遇连阴雨天气,齐穗期应进行第二次施药预防。
文章来源:《农资导报》整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