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散文

北方过年

紫荆花

相传很多年以前,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,叫做“年”。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,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,专门吃人和牲畜。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。为了躲避“年”的灾难,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,让它胀满肚子,才不伤害人畜。
有年腊月除夕这天,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“年”,“年”一来就大吼大叫,要想吃人。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,爬到竹楼上去躲着。“年”从这家走到那家,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。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,不由气得发疯嚎叫。这时,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,火势很大,烧得竹子“劈劈啪啪”地乱响。“年”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,吓得逃回森林去了。
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,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,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,竹子“劈劈啪啪”一爆响,“年”就被吓跑了。同时,人们还发现“年”拍鲜红的颜色,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,挂在大门的两边,这就是批符。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,鞭炮就代替了批符。从此,每年的除夕,家家都贴红对联,燃放爆竹,户户灯火通明,守更待岁.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“过年”.

过年作为一种习俗有着千百年的历史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经济如何发展,但过年的习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,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,有许多相传至今。

“ 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扫房日,二十五做豆腐,二十六去割肉,二十七杀年鸡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晚上熬一宵,大年初一去拜年。”

这首民谣道出了我国北方的传统年俗,记载了文化,生活,历史,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年文化的世俗性和广泛性。经多少年的流传,人们仍然传唱着这段如何忙碌操办春节的民谣,表达迎接春节的喜悦心情。

一年又一年,重温这些风俗习惯,你可曾感受到浓郁的关东年味儿?也许有些习俗你还不知道,更不曾经历过,但都大同小异地表达着同一种意念,同一种心声,同一种心情那就是:欢欢喜喜,团团圆圆,热热闹闹,辞旧迎新!

关东人过年习俗更多。首先是祭祖,一进腊月,人们就开始给祖先上坟烧纸。不管官位多高,权势多大在祭祖的习俗面前一律平等。过去大户人家有自己的坟地,是“风水先生”刻意挑选的,从上到下依次排开。后人上坟时一眼就能看到居最上方的祖坟,烧纸时从祖坟开始,按辈分依次烧,给长辈烧纸后要磕头,那种虔诚的祭祖方式家喻户晓,每到年关,大家都像有约定似的,聚集在墓地,哪家都把祭祖的方式当成规矩来遵守。

祭祖的另一种方式是磕头。年三十晚上,在“伐纸”后要给祖宗磕头。“伐纸”就是三十晚上十二点左右,在院子里拢一堆火,放上豆秸、芝麻秸等柴草点燃(最好是芝麻桔,预示芝麻开花节节高,日子越过越红火),然后放鞭炮。谁家的火着的旺盛,鞭炮放得响,象征着来年的日子好,有吉祥的预兆。

所谓“祖宗”就是用宣纸画的彩色“家堂”,也就是把已故去上几代老人的名字按辈分的大小写在上面,供在屋子里,摆上水果、供品。每日烧香,家族人都来磕头。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,大家先给“祖宗”磕头后,才能回去吃年夜饭。有的是父子一起来磕;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磕。妇女也要磕头。她们磕头的时间是初一上午。有的是婆婆领着儿媳妇来磕;有的是妯娌们一起来磕;有的是婶子大娘们一起来磕。新结婚的媳妇磕头也有讲究,新媳妇磕头不白磕,给谁磕都得发送“红包”以示对新人的尊重。大家先给“老祖宗”磕头,然后给长辈磕。大家族磕头的场面既热闹又壮观,老少三辈依次排开,多则几十人,少则十几人,那场面不亚于大型祭拜会。

贴春联是我国春节习俗中的重大项目,尤其在关东。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。它以工整、对偶;简洁、精巧的蚊子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
在贴春联的同时,人们还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“福”字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有的人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幸福已到。

有些地方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—窗花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也集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,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,将吉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。

挂贴年画也是一种普遍的迎接新年习俗。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。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,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,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。

除夕守岁是过年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最早记载于西晋的《风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“馈岁”;酒食相邀,称为“别岁”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称为“分岁”;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“守岁”。

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”,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围坐在一起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。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习俗逐渐盛行,到唐朝初期,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“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”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守岁迎新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,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真爱光阴之意,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,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半夜时分。

年夜饭的时间大都是在半夜子时,年夜饭是关东人过年的一道大餐,大家都要吃饺子,是取新旧交替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,因为饺子的形状像银元宝,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“新年大发财,元宝滚进来”之意,有的还在包饺子时,把几枚用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,说是谁先吃着了,就能多挣钱。无论远在天涯的游子,还是背井离乡子孙都要赶回家吃这顿年夜饺子,因为那是团圆的象征。

关东人过年在做菜上还有讲究,一家人无论多少“分枝”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,做几道菜都是有说道的,吃双不吃单。做四个菜说是四平八稳;做六个菜说是六六大顺;做八个菜说是八八发发;做十个菜说是十全十美。

虽然过去所谓的菜肴大都是萝卜、白菜等素菜凑成,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却吃得津津有味。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有条件的都到饭店去订餐,吃的也不是过去的粗茶淡饭而是鸡鸭鱼肉和绿色食品,但吃双不吃单的说法依然延续,那些习俗也依然流传。

关东人过年做事说话都有讲究,在过年的前一天,大人们要仔细检查一下所有物品,看看有没有坏的、漏的,尤其是有窟窿的,都要补上。实在补修不上的就扔掉。不许打碎东西,如果不小心打碎了,就要马上说:“岁岁平安”以示补救。过年时不能说“破话”比如:完了、坏了、死了、灭了、没了等不吉利的语言都不能说,哪个不小心说走嘴就要遭到训斥。

关东女人过年要买碗,尽管家里不缺碗,也要象征性的买几个,表示好梦能圆。她们要买的还有衣服鞋子和袜子。既使在最艰难的岁月,她们也要买一双新袜子,年三十晚上穿上说是踩一年的时运,有的地方还流传着“踩小人”的说法。

关东的孩子最盼过年了,因为过年有压岁钱。.大年初一,人们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晚辈给长辈拜年时,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压岁钱有两种,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的龙形,置于床脚,此记载于《燕京岁时记》;另一种是最常见的,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。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中赏给,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,由家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。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,而且有增无减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关东人过年的习俗和“包装”日渐更新换代,且其革故鼎新的速度,一日千里。但人们过年的传统、拜年的习俗和在这传统与习俗中蕴含的对家人的祝福,对新年的期望,并未随着公元纪年数字的增加而减少、淡化。那种浓浓的乡情,那种火爆的喜庆,那种亲情的团聚是世代民俗演绎的结晶,是亘古不变的风景。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北方春节习俗(春节北方风俗)



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7631123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www.xll66.com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#log/log-3008.txt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www.xll66.com/wp-content/plugins/spider-analyser/spider.class.php on line 2900